
免費下載


點贊 0

收藏 0

分享
微信掃一掃分享給朋友
鎂合金與鍍鋅鋼板的無鉻化學處理磷化處理
鎂合金與鍍鋅鋼板上無鉻化學轉化膜處理方法主要有磷酸鹽轉化膜,鉬酸鹽轉化膜,稀土鹽轉化膜,植酸轉化膜,樹脂混合鈍化及磷化等,近年來的主要進展如下:
磷化
磷化作為一種表面化學處理方法,是指將金屬表面與含磷酸鹽的酸性溶液接觸,通過化學與電化學反應形成一種穩定的、不溶性的磷酸鹽化合物膜層的過程,這層膜稱之為磷化膜。磷化是一個復雜的化學反應過程,既存在化學反應又有電化學反應,主要為電化學反應。從磷化液的組成和磷化膜的基本成分來綜合分析一般可認為,磷化膜的形成包括電離、水解、氧化、結晶等至少四步反應過程。當今,各學者比較贊同的觀點是磷化成膜過程主要是由如下4個步聚組成:
(1)酸的浸蝕使基體金屬表面H+濃度降低:
Fe-2e→Fe2+
2H++2e→H2(1.8)
(2)促進劑(氧化劑)加速:
[O]+[H]→[R]+H2O
Fe2++[O]→Fe3++[R](1.9)
式中[O]為促進劑(氧化劑),[R]為還原產物,由于促進劑氧化掉第一步反應所產生的氫原子,加快了反應(1.18)的速度,進一步導致金屬表面H+濃度急劇下降。同時也將溶液中的Fe2+氧化成為Fe3+。
(3)磷酸根的多級離解:
H3PO4→H2PO4-+H+
HPO42-+2H+→PO43-+3H+(1.10)
由于金屬表面的H+濃度急劇下降,導致磷酸根各級離解平衡向右移動,最終為PO43-。
(4)磷酸鹽沉淀結晶成為磷化膜:
當金屬表面離解出的PO43-與溶液中(金屬界面)的金屬離子(如Zn2+、Mn2+、Ca2+、Fe2+)達到溶度積常數Ksp時,就會形成磷酸鹽沉淀
Zn2++Fe2++PO43-+H2O→Zn2Fe(PO4)2·4H2O↓(1.11)
3Zn2++2PO43-+4H2O→Zn3(PO4)2·4H2O↓(1.12)
磷酸鹽沉淀與水分子一起形成磷化晶核,晶核繼續長大成為磷化晶粒,無數個晶粒緊密堆集形而上學成磷化膜。
磷酸鹽沉淀的副反應將形成磷化沉渣
Fe3++PO43-=FePO4(1.13)
從以上機理可以看出:適當的氧化劑可提高反應(1.11)的速度;較低的H+濃度可使磷酸根離解反應;(1.10)的離解平衡更易向右移動離解出PO43-;金屬表面如存在活性點面結合時,可使沉淀反應(1.11,1.12)不需太大的過飽和即可形成磷酸鹽沉淀晶核;磷化沉渣的產生取決于反應(1.10)與反應(1.11),溶液H+濃度高,促進劑強均使沉渣增多。
相應,在實際磷化配方與工藝實施中表面為:適當較強的促進劑(氧化劑);較高的酸比(相對較低的游離酸,即H+濃度);使金屬表面調整到具備活性點均能提高磷化反應速度,能在較低溫度下快速成膜。因此在低溫快速磷化配方設計時一般遵循上述機理,選擇強促進劑、高酸比、表面調整工序等。
王紹明等研究出一種用于鍍鋅鋼板的磷化工藝。其工藝配方為Zn2+1.0g/L,PO43-14.0g/L,Ni2+0.3g/L,Mn2+2.0g/L,SiF62-1.0g/L,NO2-0.06g/L,NO3-4.0g/L,研究發現氯離子是造成鍍鋅板上磷化膜形成白斑的原因之一,磷化液中氯離子濃度應控制于0.5g/L以下。在鍍鋅板磷化時廣泛采用含鋅、錳、鎳的三元陽離子磷化體系。鎳,錳離子的加入可在鍍鋅板表面形成類似于磷葉石的結構,結晶緊密、更細,所生成的磷化膜有較低的化學活性,與無鎳的磷化相比較,增加了耐堿性和涂層的二次附著力。
鎂合金上磷化處理也有研究,尤其是鋅系磷化,G.Y.Li等探討了AZ91D上鋅系磷化膜的生長過程,發現膜層主要成分是磷酸鋅金屬鋅,反應同時在合金的β和α相同時進行,生成了花狀的磷化膜。為了提高鎂合金磷化的效果,人們關注了磷酸鹽-高錳酸鹽復合轉化膜,高錳酸鉀是一種強氧化劑,還原時可形成溶解度較低的錳的低價氧化物進入膜層。隨時間延長膜層中錳的含量逐漸增加,膜層的顏色也逐漸加深,這可能是由于膜層中形成錳的低價氧化物二氧化錳所致。KwoZongChong等研究了鎂和各種鎂合金上的磷酸鹽-高錳酸鹽復合轉化膜,發現膜層主要成分為磷酸鎂,鎂、鋁和錳的氧化物和氫氧化物,膜層的耐蝕性可以達到鉻化的水平。
磷化
磷化作為一種表面化學處理方法,是指將金屬表面與含磷酸鹽的酸性溶液接觸,通過化學與電化學反應形成一種穩定的、不溶性的磷酸鹽化合物膜層的過程,這層膜稱之為磷化膜。磷化是一個復雜的化學反應過程,既存在化學反應又有電化學反應,主要為電化學反應。從磷化液的組成和磷化膜的基本成分來綜合分析一般可認為,磷化膜的形成包括電離、水解、氧化、結晶等至少四步反應過程。當今,各學者比較贊同的觀點是磷化成膜過程主要是由如下4個步聚組成:
(1)酸的浸蝕使基體金屬表面H+濃度降低:
Fe-2e→Fe2+
2H++2e→H2(1.8)
(2)促進劑(氧化劑)加速:
[O]+[H]→[R]+H2O
Fe2++[O]→Fe3++[R](1.9)
式中[O]為促進劑(氧化劑),[R]為還原產物,由于促進劑氧化掉第一步反應所產生的氫原子,加快了反應(1.18)的速度,進一步導致金屬表面H+濃度急劇下降。同時也將溶液中的Fe2+氧化成為Fe3+。
(3)磷酸根的多級離解:
H3PO4→H2PO4-+H+
HPO42-+2H+→PO43-+3H+(1.10)
由于金屬表面的H+濃度急劇下降,導致磷酸根各級離解平衡向右移動,最終為PO43-。
(4)磷酸鹽沉淀結晶成為磷化膜:
當金屬表面離解出的PO43-與溶液中(金屬界面)的金屬離子(如Zn2+、Mn2+、Ca2+、Fe2+)達到溶度積常數Ksp時,就會形成磷酸鹽沉淀
Zn2++Fe2++PO43-+H2O→Zn2Fe(PO4)2·4H2O↓(1.11)
3Zn2++2PO43-+4H2O→Zn3(PO4)2·4H2O↓(1.12)
磷酸鹽沉淀與水分子一起形成磷化晶核,晶核繼續長大成為磷化晶粒,無數個晶粒緊密堆集形而上學成磷化膜。
磷酸鹽沉淀的副反應將形成磷化沉渣
Fe3++PO43-=FePO4(1.13)
從以上機理可以看出:適當的氧化劑可提高反應(1.11)的速度;較低的H+濃度可使磷酸根離解反應;(1.10)的離解平衡更易向右移動離解出PO43-;金屬表面如存在活性點面結合時,可使沉淀反應(1.11,1.12)不需太大的過飽和即可形成磷酸鹽沉淀晶核;磷化沉渣的產生取決于反應(1.10)與反應(1.11),溶液H+濃度高,促進劑強均使沉渣增多。
相應,在實際磷化配方與工藝實施中表面為:適當較強的促進劑(氧化劑);較高的酸比(相對較低的游離酸,即H+濃度);使金屬表面調整到具備活性點均能提高磷化反應速度,能在較低溫度下快速成膜。因此在低溫快速磷化配方設計時一般遵循上述機理,選擇強促進劑、高酸比、表面調整工序等。
王紹明等研究出一種用于鍍鋅鋼板的磷化工藝。其工藝配方為Zn2+1.0g/L,PO43-14.0g/L,Ni2+0.3g/L,Mn2+2.0g/L,SiF62-1.0g/L,NO2-0.06g/L,NO3-4.0g/L,研究發現氯離子是造成鍍鋅板上磷化膜形成白斑的原因之一,磷化液中氯離子濃度應控制于0.5g/L以下。在鍍鋅板磷化時廣泛采用含鋅、錳、鎳的三元陽離子磷化體系。鎳,錳離子的加入可在鍍鋅板表面形成類似于磷葉石的結構,結晶緊密、更細,所生成的磷化膜有較低的化學活性,與無鎳的磷化相比較,增加了耐堿性和涂層的二次附著力。
鎂合金上磷化處理也有研究,尤其是鋅系磷化,G.Y.Li等探討了AZ91D上鋅系磷化膜的生長過程,發現膜層主要成分是磷酸鋅金屬鋅,反應同時在合金的β和α相同時進行,生成了花狀的磷化膜。為了提高鎂合金磷化的效果,人們關注了磷酸鹽-高錳酸鹽復合轉化膜,高錳酸鉀是一種強氧化劑,還原時可形成溶解度較低的錳的低價氧化物進入膜層。隨時間延長膜層中錳的含量逐漸增加,膜層的顏色也逐漸加深,這可能是由于膜層中形成錳的低價氧化物二氧化錳所致。KwoZongChong等研究了鎂和各種鎂合金上的磷酸鹽-高錳酸鹽復合轉化膜,發現膜層主要成分為磷酸鎂,鎂、鋁和錳的氧化物和氫氧化物,膜層的耐蝕性可以達到鉻化的水平。
還有剩余內容未讀
@ 盟友2568345689

聲明:說化有益·表面處理聯盟網資料文庫文檔均為用戶分享上傳,版權歸上傳者所有。文檔內容是行業專業性知識,知識的嚴謹度及實用性極強,因此部分價值極高的文章需要付費查看,用戶可根據實際需求進行已付費文檔下載;付費記錄可在“用戶中心”-“我的訂單”-“我的文庫”內查看。由于知識產權的特殊性,付費成功后不支持退換,用戶應根據自身需求判斷是否需要繼續操作。
我們歡迎各方(自)媒體、機構轉載、引用我們原創內容,但需嚴格注明來源。同時,我們也倡導尊重與保護知識產權,如發現文章內容涉及侵權,請通過在線咨詢進行投訴,我們會在第一時間核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