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銹鋼發黑處理工藝
發黑是化學表面解決一種慣用手段,原理是使金屬表面產生一層氧化膜,以隔絕空氣,達到防銹目。外觀規定不高時可以采用發黑解決,鋼制件表面發黑解決,也有被稱之為發藍。
慣用辦法
發黑解決慣用辦法有老式堿性加溫發黑和浮現較晚常溫發黑兩種。但常溫發黑工藝對于低碳鋼效果不太好。 堿性發黑細分出來,又有一次發黑和兩次發黑區別。發黑液重要成分是氫氧化鈉和亞硝酸鈉。發黑時所需溫度寬容度較大,大概在135-155℃之間都可以得到不錯表面,只是所需時間有些長短而已。
效果
(1)發黑安全不用電,用堿性高溫發黑需100%用電。(2)提高工效:共需1-2小時。(3)發黑成本低,設備簡樸,操作以便;對發黑時間作了嚴格控制。(4)工藝適應性強:解決了球墨鑄鐵不能發黑難題。
一種軸承套圈倒角及擋邊發藍防銹解決工藝。軸承套圈在熱解決后通過除油脫脂,然后在氫氧化鈉、亞硝酸鈉、硝酸鈉和水混合溶液中進行變色解決,其配比為2-3∶1,別的加水;加水量以溫度在 135℃-145℃為適當;時間15-25分鐘;取出套圈用清水沖洗后進行鈍化解決,鈍化解決用重鉻酸鉀溶液作為填充液,其濃度為12%-18%;在室溫下 1-2分鐘;經鈍化解決并干燥后,放入105℃-120℃機油或防銹油中 1-3分鐘,至氣泡完全消失后取出,停放10-15分鐘后檢查。該工藝生成氧化物薄膜性能穩定,在常溫下可長期保護套圈倒角、擋邊處不生銹,軸承外觀質量得到明顯改進。
A3鋼用堿性發黑好某些。
實際操作中,需要注意是工件發黑前除銹和除油質量,以及發黑后鈍化浸油。發黑質量好壞往往因這些工序而變化。
工藝環節
1、清洗;
2、脫脂:工件必要完全浸入脫脂液中;脫脂液濃度ph值12-14,解決時間10-30min,每過3-5分鐘上下抖動幾次,藥液濃度低于ph12時補充脫脂粉;
3、水洗;
4、酸洗:酸洗液濃度ph值2-4,解決時間5-10min;
5、水洗;
6、發黑:池液濃度ph值2.5-3.5,解決時間10-12min;
7、水洗;
8、吹干
9、上油。
1.發藍(發黑)原理
為了提高鋼件防銹能力,用強氧化劑將鋼件表面氧化成致密、光滑四氧化三鐵。這種四氧化三鐵薄層能有效地保護鋼件內部不受氧化。在高溫下(約550℃)氧化成四氧化三鐵呈天藍色,故稱發藍解決。在低溫下(約3 50℃)形成四氧化三鐵呈暗黑色,故稱發黑解決。在兵器制造中,慣用是發藍解決;在工業生產中,慣用是發黑解決。
能否把鋼鐵表面氧化致密、光滑四氧化三鐵,核心是選取好強氧化劑。強氧化劑是由氫氧化鈉、亞硝酸鈉、磷酸三鈉構成。發藍時用它們熔融液去解決鋼件;發黑時用它們水溶液去解決鋼件。慣用發黑溶液成分見表10-7。
表10-7 慣用氧化(發黑)溶液成分
此溶液密度是1.4g/cm,沸點是130℃。在此溶液作用下,鐵氧化過程是這樣:
Fe→Na2FeO2→Na2Fe2O4→Fe3O4詳細化學反映是:
3Fe+NaNO2+5NaOH=3Na2FeO2+NH3+H2O
6Na2FeO2+NaNO2+5H2O=3Na2Fe2O4+NH3+7NaOH
Na2FeO2+Na2Fe2O4+2H2O=Fe3O4↓+4NaOH
生產實踐經驗證明,要獲得光亮、致密四氧化三鐵膜層,氧化溶液中亞硝酸鈉與氫氧化鈉比例,要保持在1:3~3.5之間。
2.發藍(發黑)操作
發藍(發黑)操作流程:
工件裝夾→去油→清洗→酸洗→清洗→氧化→清洗→皂化→熱水煮洗→檢查。
(1)工件裝夾 要依照工件形狀、大小,設計專門夾具或吊具。目是使工件之間留有足夠間隙,工件間不能互相接觸,要使每個工件都能完全浸入氧化液中被氧化。
(2)去油 目是除去工件表面油污。通過機加工后(發藍、發黑是最后一道工序),工件表面難免不留下油污,用防銹油作工序間防銹更是這樣。任何油污,都會嚴重影響四氧化三鐵生成,因此必要在發藍、發黑之前除去。慣用除油溶液配方,見表10-8。
表10-8 慣用除油溶液配方
將除油溶液加熱至80~90℃,然后將工件浸入,浸入時間為30min左右,若油污較多,還得延長除油時間,以除油徹底為準。
(3)酸洗?酸洗目是除去工件表面銹跡。由于銹跡、銹斑會阻礙生成致密四氧化三鐵層。雖然工件無銹跡,也應進行酸洗,由于它使油污進一步去除干凈,并且酸洗會提高工件表面分子活化能,有助于下一工序氧化,能生成較厚四氧化三鐵層。
酸洗溶液普通是10~15%濃度硫酸溶液,溫度是70~80℃,將工件浸入硫酸溶液中,浸入時間為30min左右,銹蝕較輕鋼件可浸20min,銹蝕嚴重者,則需要浸40min以上。
(4)氧化 氧化是發藍、發黑重要工序。四氧化三鐵膜層與否致密、與否光滑、與否有足夠厚度,取決于氧化階段。
發藍工藝溫度是550℃。發黑工藝溫度是130~145℃。浸入時間是50~80min。含碳量高高碳鋼,氧化速度較快,浸入時間可短些。含碳量低低碳鋼,氧化速度慢,浸入時間需要長些。合金鋼特別是高合金鋼,工件表面有一定殘存奧氏體,對堿溶液有較強抗抵作用,不易生成Fe3O4,因而浸入時間需更長某些。表10-9列出了關于鋼種氧化(發黑)時溶液溫度及浸入時間。
表10-9 不同鋼件氧化溫度與時間
鋼種 | 入槽溫度(℃) | 出槽溫度(℃) | 解決時間(min) |
120~125 | 125~130 | 40 | |
低、中碳鋼 | 125~130 | 130~135 | 50 |
鉻硅鋼 | 125~130 | 130~140 | 60 |
高合金鋼 | 130~135 | 135~145 | 70 |
高速鋼 | 135~140 | 140~150 | 80 |
槽液正常顏色是白色。如果槽液呈紅色或棕色,表達亞硝鈉濃度過大,應及時調節槽液成分。如果溶液呈綠色,則表達鐵離子濃度過大,應及時更新溶液。
(5)皂化?所謂皂化,是用肥皂水溶液在一定溫度下浸泡工件。目是形成一層硬脂酸鐵薄膜,以提高工件抗腐蝕能力。慣用皂化液濃度是30~50g(肥皂)/L。把皂化液加熱至80~100℃,將氧化后工件放入皂化液浸泡10min左右。
(6)檢查
氧化完畢后,要對工件進行檢查,看Fe3O4膜層與否合格。檢查辦法是:任意抽取三件工件,置于濃度為2%硫酸銅溶液中浸泡20s,不退黑色者為合格。三件工件中有一件以上不合格,則整槽工件視為不合格,需再氧化一次,以加深四氧化三鐵厚度。
3.也許浮現缺陷及解決辦法
鋼件發黑工藝,在操作過程中,也許會浮現如下某些缺陷。
(1)氧化膜疏松?氧化膜應很致密,與基本結合很牢固。如果生成氧化膜疏松,容易擦掉,這是不正常現象。浮現這種狀況,重要是由于新配制氧化溶液缺少鐵離子引起。解決辦法,是加入某些舊氧化溶液,或者加入某些干凈鋼屑,煮沸30min,以增長氧化溶液鐵離子濃度,這現象就會消除。
(2)工件表面呈紅褐色銹斑 氧化膜應呈深黑色,光亮且平滑。如果工件表面浮現紅褐色斑點或連成一片,這重要是由于氧化溶液中氫氧化鈉過濃、生成氧化鐵過多所致。解決辦法是調節溶液成分,補充加入某些亞硝酸鈉和水,以減少NaOH濃度。
(3)工件表面呈淡灰色 工件表面失去烏黑光澤,呈淡灰色,這是由于氧化溶液中氫氧化鈉濃度過低引起。解決辦法,補充加入適量氫氫化鈉。
(4)不生成氧化膜?經解決40~50min后,工件表面仍不上色(生成氧化膜),這重要是由于溶液溫度過低,亞硝酸鈉濃度局限性引起。解決辦法是提高溶液溫度,恰當增長亞硝酸鈉量。
(5)氧化膜表面發花 工件在黑色基體上浮現零星白點,有時白點還較密集,這種現象工人稱之為“發花”。發花因素重要是氧化時間不夠引起。解決辦法,是延長氧化時間(即浸泡時間),還可以補充加入少量氫氧化鈉。
(6)工件表面呈綠色 如果工件表面氧化膜不是烏黑色,而是綠色,這是工件過氧化成果,是由于氧化溶液溫度過高、亞硝酸鈉濃度過高引起。解決辦法是加入適量冷水(注意:加水時必要穿戴好保護具,緩緩加入,以免槽液飛濺,導致灼傷事故)和加入少量氫氧化鈉,以減少溶液溫度及亞硝酸鈉濃度。
4.氧化溶液成分測定
從以上氧化膜缺陷分析中可知,當氧化溶液成分浮現波動時,就會導致氧化膜缺陷,至使發黑操作失敗。氧化溶液成分,重要指氫氧化鈉濃度和亞硝酸鈉濃度。在發黑過程中,水分不斷被蒸發,亞硝酸鈉和氫氧化鈉又非等比消耗,因此,此消彼長,濃度變化是必然。操作時間越長,變化就越大。
為了不使氧化溶液成分浮現大波動,應當每隔2~3h,就取樣測定它們濃度,以便及時計算并補充添加關于原料。
下面簡介氫氧化鈉、亞硝酸鈉濃度測定辦法。
(1)氫氧化鈉濃度測定 吸取氧化溶液10ml,置于量瓶中,加蒸餾水至500ml,搖勻,這便是稀釋液。
吸取稀釋液5ml置于錐瓶中,加蒸餾水100ml,加酚酞1~2滴,溶液變為紅色。用0.1N鹽酸原則溶液進行滴定,滴至紅色消失,記下鹽酸消耗量V1(ml)。
再加甲基橙2滴,溶液變為黃色。繼續用0.1N鹽酸進行滴定,滴至黃色轉變為紅色為止,記下鹽酸消耗量V2(ml)。按下式計算氫氧化鈉濃度(g/l):
或按下式計算氫氧化鈉百分濃度: (%)
(2)亞硝酸鈉濃度測定 吸取氧化溶液10ml,置于量瓶中,加蒸餾水至500ml刻度處,搖勻,這便是稀釋氧化溶液。
吸取0.1N 原則高錳酸鉀溶液10ml,置于錐形瓶中,加蒸餾水100ml,硫酸10ml,加熱至50℃左右。這時溶液呈紅色。用稀釋氧化溶液進行滴定,至紅色消失為止,記下稀釋氧化溶液消耗量V(ml)。
按下式計算亞硝酸鈉濃度(g/l):
(g/l)
或按下式計算亞硝酸鈉百分濃度:
(%)
式中V—滴定期用去稀釋氧化液ml數;14—10ml氧化溶液質量。
5.除油溶液成分測定
除油與氧化有著密切關系,除油不徹底,很難獲得高質量四氧化三鐵層膜。因此,除油溶液也要經常測定其成分,以便及時補充天加關于原料,以保證除油效果。
(1)氫氧化鈉測定 吸取除油溶液5ml置于錐形瓶中,加蒸餾水100ml,搖均勻。加酚酞批示劑2~3滴,用0.1N鹽酸原則溶液進行滴定,滴至紅色消失為終點,記錄鹽酸消耗量V1(ml)。
在此溶液中加入甲基橙批示劑2滴,溶液變為黃色。用0.1N鹽酸原則溶液進行滴定,至黃色變為粉紅色為終點,記錄鹽酸消耗量V2(ml)(不涉及V1量)。
在兩次滴定后,將溶液煮沸5~10min,待冷到常溫后,加酚酞批示劑2~3滴,用0.1N氫氧化鈉原則溶液進行滴定,滴至玫瑰紅色為終點,記錄氫氧化鈉消耗量V3(ml)。
按下式計算氫氧化鈉濃度(g/l):
(g/l)
或按下式計算氫氧化鈉百分濃度:
(%)
式中 V1—第一次滴定期用去鹽酸ml數;
V2—第二次滴定期用去鹽酸ml數;
NA— 滴定用鹽酸原則當量濃度,在這里是0.1;
0.040—是NaOH分子里與1000比值(40÷1000=0.040);
5—吸取除油液ml數;
1000——1Lml數;
1100——1L除油溶液質量。
(2)碳酸鈉測定 按下式計算碳酸鈉濃度(g/l):(g/l):
或按下式計算碳酸鈉濃度:
(%)
式中
V2—第二次滴定期用去鹽酸ml數;
NA— 滴定用鹽酸原則當量濃度,在這里是0.1;
V3——第三次滴定用氫氧化鈉ml數;
Nb——滴定用氫氧化鈉原則當量濃度,這里是0.1;
0.106—是碳酸鈉分子量與1000比值(106/1000=0.106)。
(3)磷酸三鈉測定
按下式計算磷酸三鈉濃度(g/l):
(g/l)
或按下式計算磷酸三鈉百分濃度:
(%)
式中 0.380—是磷酸三鈉及十二個結晶水分子量與1000比值(380/1000=0.380)。
(4)水玻璃(硅酸鈉)測定 吸取除油溶液20ml置于燒懷中,加1%濃度鹽酸20ml,搖勻后,加熱蒸發至干,待冷卻后,再加1%濃度鹽酸10ml,加蒸餾水100ml,加熱使鹽類溶解,用濾紙過濾,并用1%鹽酸洗滌燒懷和沉淀物7~8次,將沉淀和濾紙移于已知重量瓷坩鍋中,在950~1000℃高溫電阻電爐中灼燒10~20min,出爐后置于干燥器中冷卻,然后稱量,獲得沉淀物質量(g)。
按下式計算水玻璃濃度(g/l):
(g/l)
或按下式計算水玻璃百分濃度:
(%)
式中: G—灼燒后沉淀物質量(g)
V—吸取除油溶液ml數;
2.03—Na2SiO2分子量與SiO2分子量比值;
1000—1Lml數;
1100—1L除油溶液質量。
QPQ解決工藝-其實對于普通材料來講QPQ工藝是煙霧實驗可以達到200H以上,但是不銹鋼,特別是奧氏體不銹鋼,經QPQ解決后還不會有本來不做解決防銹能力好。 因素就在與奧氏體不銹鋼表面洛含量遭到了破壞導致。由于在QPQ前道工藝也就是氮化過程中會有碳氮含量滲入,從而導致表面組織收到破壞。因而不銹鋼發黑,不適合QPQ工藝。

我們歡迎各方(自)媒體、機構轉載、引用我們原創內容,但需嚴格注明來源。同時,我們也倡導尊重與保護知識產權,如發現文章內容涉及侵權,請通過在線咨詢進行投訴,我們會在第一時間核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