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氰化鍍銀故障分析:鍍層發暗有斑點,陽極表面出現暗灰色膜
(1)可能原因:游離氰化鉀不足
原因分析:氰化鉀是氰化鍍銀的主絡合劑,鍍液中維持一定量的游離氰化鉀可使鍍液穩定,提高陰極極化,使鍍層結晶細致、均勻;活化陽極,促進陽極溶解;提高鍍液的導電性能,在光亮鍍銀液中,高濃度的游離氰化鉀還能保證光亮劑充分發揮作用。
氰化鉀在氰化物鍍銀中起絡合劑作用,它與氯化銀生成銀氰絡合物
AgCl+2KCN═K[Ag(CN)2]+KCl
按上述絡合反應方程式計算,1g氯化銀需0.9g氰化鉀配1L鍍液,40g?AgCl需36g KCN與之絡合,為了保證[Ag(CN)2]一絡離子有足夠的穩定性,盡可能提高陰極極化作用,以獲得良好的銀層,確保陽極正常溶解,除理論絡合量外,需要與絡合量相同數量的游離氰化鉀存在于鍍液中,一般氰化鉀的總量可用下式計算
氰化鉀含量=氯化銀含量×0.9×2=氯化銀含量×1.8
若游離氰化鉀含量過高,陽極可能出現顆粒狀金屬的溶解,鍍液沉積速度減慢;而游離氰化鉀過低時,陽極易鈍化,而且表面會出現灰黑色膜,鍍液導電性能降低,銀鍍層粗糙,呈灰白色,沉積速度慢,結合力不好。
處理方法:分析調整鍍液成分,控制Ag與游離氰化鉀相對含量。
(2)可能原因:銀陽極不純
原因分析:鍍銀液中陽極板的純度含銀大于99.97%,如果銀陽極不純,陽極中的金屬雜質會使極板表面生成黑膜并脫落,導致銀鍍層粗糙,同時鍍液中的異金屬雜質(鉛、硒、碲等)增多。
處理方法:選用含銀量大于99.97%的陽極板,并使用陽極袋。
(3)可能原因:有機雜質過多
原因分析:過多的有機雜質會使鍍層出現變暗、條紋等缺陷。
處理方法:a.加入1~3mL/L 300,4的雙氧水,充分攪拌;
b.加熱至50~60℃,保溫1h;
c.加3~5g/L活性炭(分三次加入,每次間隔10min),
d.靜置3h,過濾;
e.分析調整鍍液成分,補加光亮劑;???
f.電解2~4h,試鍍。
(4)可能原因:鐵離子雜質存在
原因分析:鐵離子雜質在氰化鍍銀液中會生成鐵氰化物,其微粒會夾雜在銀鍍層中,使銀鍍層產生黃點,存放過程中出現銹跡。
處理方法一:過濾法。用較細的過濾介質過濾除去。
處理方法二:化學沉淀法。先用雙氧水將二價鐵氧化成三價鐵,再調pH值至5~6,升高溫度至60~70℃,攪拌2h,靜置過濾,使鐵雜質生成氫氧化鐵沉淀除去。
?

我們歡迎各方(自)媒體、機構轉載、引用我們原創內容,但需嚴格注明來源。同時,我們也倡導尊重與保護知識產權,如發現文章內容涉及侵權,請通過在線咨詢進行投訴,我們會在第一時間核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