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金屬表面處理中什么是化學除油或化學脫脂 
化學除油一般以堿性除油為代表,主要成分是氫氧化鈉,在多數情況下還加人碳酸鈉、偏硅酸鈉、硅酸鈉、磷酸鈉、焦磷酸鈉、十三酸鈉等。
為了提高除油效果,在堿液除油配方中添加潤濕劑、表面活性劑、分散劑等表面活性劑。
表面活性劑一般是由親水基和親油基相結合構成的化合物,它能吸附在抽水相互排斥的界面上,降低它們之間的表面張力,因而使與堿液不起皂化反應的礦物油脂被乳化包裹脫落而達到除油效果。
yi表面活性劑的用量一般在0.3%~3%之間。
一般化學除油或脫脂還根據除油液的酸堿性分為
堿性除油(pH值8~11. 5以上)、
中性除油液(pH值6~7.5)
酸性除油液(pH值1.0~5.5),
堿性除油液又可分為弱堿性(pH值9~10. 5)、中堿性(pH值為10.5~11. 5)和強堿性(pH值大于11. 5)除油劑。
聲明:說化有益·表面處理聯盟網專業視角欄目旨在免費為同行提供知識共享和儲存,所有文章均由業內專業人士發布(包括轉帖),文末都會標注作者,版權歸作者所有。文章僅代表作者本人的觀點,本站不保證文章等內容的有效性。
知識互通,攜手共進,我們歡迎各方(自)媒體,機構轉載,引用我們原創內容,但需嚴格注明來源。同時,我們也倡導尊重與保護知識產權,如發現文章內容涉及侵權,請通過在線咨詢進行投訴,我們會在第一時間核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