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二烷基苯磺酸鈉的實驗室制備工藝探究
十二烷基苯磺酸鈉的實驗室制備工藝探究
摘要:本文通過查閱目前幾種十二烷苯磺酸鈉(SDBS)的制備方法文獻,比較了四種磺化劑,發現其中的氨基磺酸磺化SDBS的方法更適用于在實驗室制備,該方法具有反應溫和安全,小劑量制備簡單快速的優點。將各種方法綜合對比后,探明了各自的利弊和應用范圍。
關鍵詞:十二烷苯磺酸鈉、實驗室制備工藝、磺化劑
1 引言
十二烷基苯磺酸鈉(SDBS)是一類應用最廣的陰離子表面活性劑1,外觀為白色或淡黃色粉狀或片狀固體。難揮發,易溶于水,溶于水而成半透明溶液。具有去污2、潤濕3、發泡4、乳化5、分散6、凝聚、脫脂脫墨等性能,可直接用于配置民用及工業用洗滌用品,已成為合成洗滌劑活性物的主要品種7。
十二烷基苯磺酸鈉的制備實驗是一個比較成熟的實驗,目前有很多合成方法。其基本原理是烷基化劑和苯生成烷基苯,再經磺化、中和后制成。經過查閱資料,發現合成方法的不同點主要是其磺化劑的不同。通過探究對比分別以三氧化硫8、濃硫酸9、氯磺酸10和氨基磺酸11為磺化劑合成SDBS的四種方法,找到了以氨基磺酸為磺化劑,在烷基苯上引入磺基后,再用NaOH將磺基水解的最佳SDBS實驗室制備工藝,并對改工藝進行了重復試驗,得到了良好結果。
2實驗部分
2.1 實驗試劑及產物的物理常數
實驗試劑和產物 | 分子量 | 性狀 | d420 | nD20 | m.p/℃ | b.p/℃ | 溶解性 |
十二烷基苯 | 246.43 | 無色透明液體 | 0.8851g/cm3 | 1.4824 | 3℃ | 290~410℃ | 不溶于水,易溶于有機溶劑 |
硫酸 | 98.078 | 無色透明液體 | 1.8305g/cm3 | 1.41827 | 10.371℃ | 337℃ | 與水任意比互溶 |
氫氧化鈉 | 39.996 | 白色半透明片狀或顆粒 | 2.130g/cm3 | / | 318.4℃ | 1390℃ | 易溶于水 |
氯磺酸 | 116.52 | 無色或淡黃色液體 | 1.77g/cm3 | -80℃ | 151℃ | 溶于氯仿、乙酸。 | |
三氧化硫 | 80.06 | 針狀固體或液體 | 1.97 g/cm3 | / | 16.9℃ | 45℃ | 易溶于水 |
氨基磺酸 | 97.09 | 白色粉末 | 相對密度 2.15 g/cm3 | / | 215-225℃ | 247℃ | 溶于水,微溶于乙醇 |
2.2實驗裝置
攪拌器、溫度計、四口燒瓶、滴液漏斗、回流冷凝器、分液漏斗、布氏漏斗、抽濾瓶、真空泵
2.3 實驗方法
2.3.1方法一
室溫空氣經壓縮、干燥、轉子流量計計量后, 通入三氧化硫發生器,發煙硫酸經計量后滴入三氧化硫發生器, 控制發生器的溫度為180士5℃ , 三氧化硫和空氣充分混合后, 經緩沖瓶通入磺化反應器中.反應器中預先加入規定量十二烷基苯, 在攪拌下連續通入三氧化硫, 控制磺化溫度為50~52℃, 達到規定的分析指標后停止反應磺化過程中排出的尾氣, 用的氫氧化鈉水溶液吸收后排空。磺化后的酸性十二烷基苯磺酸, 依次用10%的氫氧化鈉水溶液及24%氫氧化鈉水溶液中和, 即得膏狀的SDBS,中和過程應保持在微堿性條件下進行, 中和溫度應低于40℃ , 最終產品的PH值為8左右。
2.3.2方法二
通過在裝有攪拌器、溫度計、滴液漏斗和回流冷凝器的250mL四口瓶中,加入十二烷基苯35mL(34.6g),攪拌下緩慢加入質量分數98%硫酸35mL,溫度不超過40℃,加完后升溫至60~70℃,反應2h。將上述磺化混合液降溫至40~50℃,緩慢滴加適量水(約15mL),倒入分液漏斗中,靜止片刻,分層,放掉下層(水和無機鹽),保留上層(有機相)。配制質量分數10%氫氧化鈉溶液80mL,將其加入250mL四口瓶中約60~70mL,攪拌下緩慢滴加上述有機相,控制溫度為40~50℃,用質量分數10%氫氧化鈉調節pH=7~8,并記錄質量分數10%氫氧化鈉總用量。于上述反應體系中,加入少量氯化鈉,滲圈試驗清晰后過濾,得到白色膏狀產品,即為十二烷基苯磺酸鈉。
2.3.3方法三
在向裝有攪拌器和溫度計的250ml干燥四口燒瓶中,加入十二烷基苯12.5ml,冰水浴降溫。緩慢滴加相同物質的量的氯磺酸(9.3ml),控制溫度在10℃反應1.5h,將上述磺化混合液加入20ml氯仿,倒入分液漏斗中,靜止片刻,分層,放掉下層(氯仿層),保留上層,再用水沖洗,最后用質量分數10%氫氧化鈉調節pH=7~8,得到白色膏狀產品,抽濾洗滌,烘干。
2.3.4方法四
將244g(1mol)十二烷基苯置于500ml的燒杯中,加入精制的粉末狀氨基磺酸194g(2mol),羧甲基纖維素鈉75g攪拌均勻,置于水浴上加熱至95℃。保溫攪拌1小時,隨著反應的進行,反應液逐漸由粘稠變成膏狀,由乳液變成透明體,磺化反應結束將膏狀物移入1000 ml三口燒瓶中,加入90g飽和NaOH溶液,邊加邊攪拌,NH3迅速逸出,將NH3導入稀醋酸吸收瓶中。隨后用冷水冷卻反應液,使溫度不超過70℃,調節pH為10左右。中和結束后,在10~15mm汞柱的真空下抽真空排除殘余氨氣,約半小時左右,氨味消除,pH下降至8~9,即得白色粘稠狀產品。
3 結果與討論
本方法中成功制備了氨基磺酸的十二烷基苯磺酸鈉,產率約為 %,鑒于產物色澤泛黃。綜合考慮可能與磺化劑的用量、反應溫度有關,磺化劑與透明度、粘度等物理狀態有著很大影響,其次反應溫度影響反應速度,溫度越高、速度越快,但溫度過高反應中易產生色素物質。
4 結論
方法一制備的的十二烷基苯磺酸鈉具有高純度,高含固量的優勢,但所需設備復雜,實驗技術要求高,反應不易控制,一般用于工業生產。
方法二利用發煙硫酸磺化操作簡單,反應迅速,但是產率較低,反應結束后總有部分廢酸存在于磺化物料中。中和后生成的硫酸鈉帶入產品中,影響了它的純度,透明度低,色澤較深。
方法三利用氯磺酸磺化磺化率高,但試劑較為昂貴,且該物質不穩定遇水易爆炸,具有一定的危險性,不適宜用于實驗室制備。
方法四反應比較溫和,反應速度易于控制,但需要另加助劑。
通過綜合對比幾種SDBS制備方法,結合實驗室制備、學生操作、試劑要求等條件約束, 得到了以氨基磺酸為磺化劑,在烷基苯上引入磺基后,再用NaOH將磺基水解的最佳SDBS實驗室制備工藝。
參考文獻
1. Xin, X.; Xiuxia, Z. In Study on Adsorption Mechanism of Anionic Surfactant SDBS in Soil, 中國土壤學會土壤環境專業委員會第二十次會議暨農田土壤污染與修復研討會, 中國安徽合肥, 中國安徽合肥, 2018; p 1.
2. 陳顏婷, 強效下水管道疏通劑的研制. 日用化學工業 2015, 45 (07), 389-392.
3. (a) 張鵬; 魏文瓏; 李興; 常宏宏, 4種陰離子表面活性劑在煤瀝青表面的潤濕規律. 煤炭學報 2014, 39 (05), 966-970; (b) 韓浩思. SDBS溶液和DEA溶液對疏水微孔膜的浸潤研究. 碩士, 北京化工大學, 2014.
4. 柯回春; 耿濤; 姜亞潔; 張春橋; 鞠洪斌; 王亞魁, 十二烷基三甲基己酸銨/SDBS復配體系的表面活性和應用性能研究. 日用化學工業 2017, 47 (11), 603-606.
5. (a) 趙修太; 白英睿; 王增寶; 尚校森, 十二烷基苯磺酸鈉—乙二胺對原油的乳化影響. 大慶石油學院學報 2012, 36 (02), 91-95+114+129; (b) 王增寶; 白英睿; 趙修太, 十二烷基苯磺酸鈉-堿復合體系乳化原油實驗研究. 科學技術與工程 2012, 12 (16), 3981-3985.
6. 楊培; 張金生; 李麗華; 黃新玉, 去離子水中分散劑對復合納米ZnO-CeO_2粉體的分散效果. 材料保護 2014, 47 (02), 16-18+9.
7. 王黎明. 表面活性劑SDBS、SDS和CTMAB對土壤酸性磷酸酶的影響及機理研究. 碩士, 浙江大學, 2004.
8. (a) 孫明和; 胡劍品; 鄒歡金; 吳紅平, 我國三氧化硫磺化技術的最新進展. 日用化學品科學 2010, 33 (09), 1-4; (b) 寧靜霞, 烷基苯三氧化硫磺化工藝探討. 中國洗滌用品工業 2014, (10), 78-80.
9. 劉應志, 以濃硫酸為磺化劑的石油磺酸鹽的合成及驅油性能研究. 化工管理 2014, (14), 127.
10. 楊樹勛; 盧博為; 盧俊瑞; 劉金彪; 穆江蓓, 烷基苯氯磺酸磺化反應動力學研究. 天津理工大學學報 2016, 32 (04), 48-52.
11. 王升文, 新方法合成十二烷基苯磺酸鈉. 化工中間體 2010, 6 (04), 33-35.

我們歡迎各方(自)媒體、機構轉載、引用我們原創內容,但需嚴格注明來源。同時,我們也倡導尊重與保護知識產權,如發現文章內容涉及侵權,請通過在線咨詢進行投訴,我們會在第一時間核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