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費下載


點贊 0

收藏 0

分享
微信掃一掃分享給朋友
鋁材表面處理工藝流程
除銹——脫脂——酸洗——噴砂——烘干工藝,個人理解其實都是為了“除銹”,只是深度不同,簡要敘述如下:
除銹——從工藝上理解應該是手工除銹,包括手工拋光。作業者通過磨片、針槍、鋼絲輪等工具進行除銹,比如借助粘有磨料的持制磨光輪的旋轉,對工件表面進行削磨,以除去工件表面的毛刺、氧化皮、焊渣、焊瘤等表面宏觀缺陷。拋光是利用涂有拋光膏的拋光布輪在拋光機上高速旋轉,對工件表面進行光飾,降低工件表面的微觀不平,獲得光亮外觀。磨光及拋光處理,會產生含硅金屬、布毛等粉塵,一般在作業點安裝吸塵罩,粉塵直接隨車間排風系統排出室外。
脫脂——又稱除油,當金屬表面覆著油污時,會形成一定電化學反應惰性,影響后續酸洗工序。脫脂即從機器部件或鐵制產品表面上除掉油脂的過程。油脂主要來自機加工時沾上的潤滑油、防銹油,貯存期間的油封,模制時的脫膜劑以及磨拋光時沾上的拋光膏等。根據工件除油的深度要求,通常采用的除油方法有:堿性化學除油,超聲波除油,電化學除油以及上述方法的聯合使用。
a.堿性化學除油——主要為去除積存在工件上難以通過其他方法去除的干硬油垢。如某種化學除油采用的除油劑主要含NaOH(20~50g/L)、Na2CO3(20~40g/L)、Na3PO4?12H2O(20~40g/L)、硅酸鈉(5~10g/L)、表面活性劑(1~2g/L)等,操作溫度40~90℃。清洗采用水浸洗,產生的清洗廢水呈堿性,主要污染物為石油類。??
b.超聲波除油——利用超聲波在液體中產生的空化效應,可以較徹底清洗掉工件表面沾附的油污,通過添加適當除油劑,可以迅速地對工件表面實現高清潔度的處理。常用工藝流程是:浸泡→超聲波清洗→清水(凈水)漂洗。目前高效新型除油劑基本為無磷除油劑,主要成分為氫氧化鈉、碳酸鈉、OP乳化劑、葡萄糖酸鈉和代磷添加劑等。除油廢水堿和無機鹽含量比較高,pH值亦比較高(8-10),可用以中和含酸廢水。除油廢水基本無毒,不會對生態及人體直接造成破壞和危害。洗下的油多呈乳化狀態,油污多時也浮于液面,易于分離去除,對去油液性能影響不大,因此在生產中只需補充新的除油劑,不必經常更換清洗溶液,可以減少廢水處理量。
c.電解除油
又稱電化學除油,適用對零件表面前處理要求較高的情形。電解除油是在堿性溶液中,以零件為陽極或陰極,采用不銹鋼板、鎳板、鍍鎳鋼板或鈦板為第二電極,在直流電作用下將零件表面油污除去的過程。電化學除油液與堿性化學除油液相似,但其主要依靠電解作用強化除油效果,通常電化學除油比堿性化學除油更有效,速度更快,除油更徹底。工件進入電解除油槽在一定電流作用下浸洗,然后再采用水浸洗,產生的清洗廢水呈堿性,主要污染物為石油類。另外這一過程還將產生部分廢乳化液。
酸洗——酸洗是將工件浸入酸性浸蝕液中(加溫或者不加溫),將工件表面的氧化皮、銹蝕產物等堿性化學溶解,達到凈化工件表面的目的。酸洗浸蝕液多采用強酸(硫酸、硝酸、鹽酸),為防止浸蝕過快通常酸性浸蝕液中還加入少量有機緩蝕劑,如磺化動物蛋白、皂角浸出液、若丁(主要成分為二鄰甲苯硫脲)、硫胺、硫脲、六次甲基四胺等。
酸洗過程中,由于工件與溶液的反應析出氫氣和各種酸性氣體,如氯化氫、氮氧化物和硫酸霧等。浸蝕后的工件必須經過水洗,清洗水中含有殘余酸和工件溶解后產生的金屬離子(鐵、銅、鋁、鋅、鎂、鉻、鎳等)。酸洗液是有一定壽命的,當溶液中積聚的金屬離子達到一定濃度時,酸洗液必須更新。酸洗液中含大量金屬離子和殘酸,如果不進行回收或加以綜合利用,必須向外傾倒時,則會加大污染物總量。
噴砂——本工藝中應該主要起美化作用。機加工件毛刺清理與表面美化噴砂能清理工件表面的微小毛刺,并使工件表面更加平整,消除了毛刺的危害,提高工件的檔次。并且噴砂能在工件表面交界處打出很小的圓角,使工件顯得更加美觀、更加精密。噴砂工藝設備的含塵濃度中等,約為8000 mg/m3,粉塵粒徑分布以中粗居多,20~60μm的占32%,大于60μm以上者占到總量的45%;粉塵的性質為硅砂粉,常溫下作業、干燥、無毒、不腐蝕、不粘結。一般選用旋風式除塵器進行除塵處理。
烘干——為了防止工件酸洗后銹蝕或表面存有水而影響表面質量,最后對工件進行干燥。如采用用鍋爐蒸汽進行干燥,這一過程只產生含少量雜質的冷凝水。
除銹——從工藝上理解應該是手工除銹,包括手工拋光。作業者通過磨片、針槍、鋼絲輪等工具進行除銹,比如借助粘有磨料的持制磨光輪的旋轉,對工件表面進行削磨,以除去工件表面的毛刺、氧化皮、焊渣、焊瘤等表面宏觀缺陷。拋光是利用涂有拋光膏的拋光布輪在拋光機上高速旋轉,對工件表面進行光飾,降低工件表面的微觀不平,獲得光亮外觀。磨光及拋光處理,會產生含硅金屬、布毛等粉塵,一般在作業點安裝吸塵罩,粉塵直接隨車間排風系統排出室外。
脫脂——又稱除油,當金屬表面覆著油污時,會形成一定電化學反應惰性,影響后續酸洗工序。脫脂即從機器部件或鐵制產品表面上除掉油脂的過程。油脂主要來自機加工時沾上的潤滑油、防銹油,貯存期間的油封,模制時的脫膜劑以及磨拋光時沾上的拋光膏等。根據工件除油的深度要求,通常采用的除油方法有:堿性化學除油,超聲波除油,電化學除油以及上述方法的聯合使用。
a.堿性化學除油——主要為去除積存在工件上難以通過其他方法去除的干硬油垢。如某種化學除油采用的除油劑主要含NaOH(20~50g/L)、Na2CO3(20~40g/L)、Na3PO4?12H2O(20~40g/L)、硅酸鈉(5~10g/L)、表面活性劑(1~2g/L)等,操作溫度40~90℃。清洗采用水浸洗,產生的清洗廢水呈堿性,主要污染物為石油類。??
b.超聲波除油——利用超聲波在液體中產生的空化效應,可以較徹底清洗掉工件表面沾附的油污,通過添加適當除油劑,可以迅速地對工件表面實現高清潔度的處理。常用工藝流程是:浸泡→超聲波清洗→清水(凈水)漂洗。目前高效新型除油劑基本為無磷除油劑,主要成分為氫氧化鈉、碳酸鈉、OP乳化劑、葡萄糖酸鈉和代磷添加劑等。除油廢水堿和無機鹽含量比較高,pH值亦比較高(8-10),可用以中和含酸廢水。除油廢水基本無毒,不會對生態及人體直接造成破壞和危害。洗下的油多呈乳化狀態,油污多時也浮于液面,易于分離去除,對去油液性能影響不大,因此在生產中只需補充新的除油劑,不必經常更換清洗溶液,可以減少廢水處理量。
c.電解除油
又稱電化學除油,適用對零件表面前處理要求較高的情形。電解除油是在堿性溶液中,以零件為陽極或陰極,采用不銹鋼板、鎳板、鍍鎳鋼板或鈦板為第二電極,在直流電作用下將零件表面油污除去的過程。電化學除油液與堿性化學除油液相似,但其主要依靠電解作用強化除油效果,通常電化學除油比堿性化學除油更有效,速度更快,除油更徹底。工件進入電解除油槽在一定電流作用下浸洗,然后再采用水浸洗,產生的清洗廢水呈堿性,主要污染物為石油類。另外這一過程還將產生部分廢乳化液。
酸洗——酸洗是將工件浸入酸性浸蝕液中(加溫或者不加溫),將工件表面的氧化皮、銹蝕產物等堿性化學溶解,達到凈化工件表面的目的。酸洗浸蝕液多采用強酸(硫酸、硝酸、鹽酸),為防止浸蝕過快通常酸性浸蝕液中還加入少量有機緩蝕劑,如磺化動物蛋白、皂角浸出液、若丁(主要成分為二鄰甲苯硫脲)、硫胺、硫脲、六次甲基四胺等。
酸洗過程中,由于工件與溶液的反應析出氫氣和各種酸性氣體,如氯化氫、氮氧化物和硫酸霧等。浸蝕后的工件必須經過水洗,清洗水中含有殘余酸和工件溶解后產生的金屬離子(鐵、銅、鋁、鋅、鎂、鉻、鎳等)。酸洗液是有一定壽命的,當溶液中積聚的金屬離子達到一定濃度時,酸洗液必須更新。酸洗液中含大量金屬離子和殘酸,如果不進行回收或加以綜合利用,必須向外傾倒時,則會加大污染物總量。
噴砂——本工藝中應該主要起美化作用。機加工件毛刺清理與表面美化噴砂能清理工件表面的微小毛刺,并使工件表面更加平整,消除了毛刺的危害,提高工件的檔次。并且噴砂能在工件表面交界處打出很小的圓角,使工件顯得更加美觀、更加精密。噴砂工藝設備的含塵濃度中等,約為8000 mg/m3,粉塵粒徑分布以中粗居多,20~60μm的占32%,大于60μm以上者占到總量的45%;粉塵的性質為硅砂粉,常溫下作業、干燥、無毒、不腐蝕、不粘結。一般選用旋風式除塵器進行除塵處理。
烘干——為了防止工件酸洗后銹蝕或表面存有水而影響表面質量,最后對工件進行干燥。如采用用鍋爐蒸汽進行干燥,這一過程只產生含少量雜質的冷凝水。
還有剩余內容未讀
@ 新泊地

聲明:說化有益·表面處理聯盟網資料文庫文檔均為用戶分享上傳,版權歸上傳者所有。文檔內容是行業專業性知識,知識的嚴謹度及實用性極強,因此部分價值極高的文章需要付費查看,用戶可根據實際需求進行已付費文檔下載;付費記錄可在“用戶中心”-“我的訂單”-“我的文庫”內查看。由于知識產權的特殊性,付費成功后不支持退換,用戶應根據自身需求判斷是否需要繼續操作。
我們歡迎各方(自)媒體、機構轉載、引用我們原創內容,但需嚴格注明來源。同時,我們也倡導尊重與保護知識產權,如發現文章內容涉及侵權,請通過在線咨詢進行投訴,我們會在第一時間核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