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氰化鍍銅的預鍍銅層發黑,鍍液呈藍色
可能原因:游離NaCN過低
原因分析:該廠建浴時,預鍍銅液的配方為含銅30g/L,游離氰化鈉8g/L,氫氧化鈉8g/L。經過幾個月生產后,出現上述故障現象。
從數據分析看,配槽時,游離氰化鈉和氫氧化鈉的含量已低,投產時,雖能保證生產,但是在生產過程中,一方面由于NaOH和NaCN要帶出;另一方面由于NaOH和NaCN與O2、CO2發生反應逐漸消耗,平時又不補充,以致鍍液中游離氰化鈉的量已降到1g/L,這樣鍍液中的銅離子部分以二價離子形式產生,導致鍍液呈藍色,鍍層發黑。
處理方法:根據分析結果,調整槽液成分至規范,并嚴格控制鍍液中金屬銅和游離氰化鈉的比值:①化學分析方法準確分析,并調整到標準值,同時控制銅和游離氰化鈉的比值如下:
a.在預鍍銅溶液中
Cu:游離NaCN=1:(0.6~0.8)
b.在一般鍍銅溶液中
Cu:游離NaCN=1:(0.5~0.7)
c.在含有酒石酸鹽和/或硫氰酸鹽的鍍銅溶液中
掛鍍:Cu:游離NaCN=1:(0.4~0.6)
滾鍍:Cu:游離NaCN=1:(0.6~0.7)
d.氰化鉀鍍銅液
Cu:游離KCN=1:(0.2~0.3)
②從生產中發生的現象進行判斷(由于陽極鈍化)。
a.陽極區溶液出現淺藍色。由于游離氰化鈉過低,陽極表面上會有不溶性的氰化亞銅薄膜黏附,使陽極的活化表面減小,從而使陽極電流密度增大,陽極電勢變正,導致陽極有二價銅離子溶解進入溶液,使陽極區溶液顯淺藍色。
b.陽極板上有錢青色(綠色)的薄膜。由于上列原因,二價銅離子進入陽極區溶液,并在陽極表面產生難溶的氫氧化銅,形成淺青色(綠色)的薄膜。
c.陽極上析出的氣泡較多,并能嗅到氨味。由于陽極鈍化后產生析氧反應
4OHˉ-4eˉ→2H2O+O2↑
析出的氧又促使NaCN分解
2NaCN+2NaOH+2H2O+O2═2Na2CO3+2NH3↑
NaCN分解引起其含量進一步降低,從而使陽極鈍化更加嚴重,這將造成惡性循環。
d.工作時槽電壓升高。由于陽極鈍化,電勢變正,導致槽電壓升高。
出現以上現象,對有分析設備的廠家,根據分析結果進行分析調整;無分析設備的廠家,可少量多次補加氰化鈉,隨時觀察電鍍層質量,直至出現淡粉紅色、有光澤的銅鍍層為止。
③鈍化后的銅陽極處理。
a.將陽極取出刷洗,除去表面的鈍化膜,然后在氰化物鍍銅液中(不通電)浸幾分鐘;
b.增大陽極面積,以降低陽極電流密度;
c.提高鍍液氰化鈉的含量;
d.加入適量的酒石酸鹽,并適當提高操作溫度。
?

我們歡迎各方(自)媒體、機構轉載、引用我們原創內容,但需嚴格注明來源。同時,我們也倡導尊重與保護知識產權,如發現文章內容涉及侵權,請通過在線咨詢進行投訴,我們會在第一時間核實處理。